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民生工作,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指数,也是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所在。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保障民生的每一步都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相互牵动。对于马鞍山来说,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发展之需,也是必破之题。
民生建设如何从“有没有”到“优不优”?
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马鞍山坚持把群众“心上事”变成“上心事”,想方设法放大政策集成效应,做好就业、养老、兜底保障等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不断推动民生答卷出新出彩。
筑牢民生之本,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连着千家万户,是增加居民收入最直接的方式。
“目前对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比较满意。”作为马鞍山“技能夜校”首批受益者之一,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的求职者戴泽玮通过“夜校”PLC编程课程强化实操技能后,经学校推荐顺利通过一家公司面试。
提高劳动者技能,可以稳定增加收入。经过技能培训,求职更有竞争力,工资收入也要高不少。
更为重要的是,“技能夜校”里灵活的教学实操安排,不仅实现了技能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也精准对接了产业与民生的双重需求,这是马鞍山创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生动实践,校、企、工实现了多赢。
稳就业、促增收还有哪些举措?
“围绕答好‘创新之问’,我们将聚焦促进城镇居民增收,扎实做好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创新思路、协同联动,一体推进扩岗增资、技能培训、帮扶服务等多项综合性措施,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扩岗上再发力。聚力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城市,促进市域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就业支持计划,推动就业岗位扩容提质;推动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在培训上再提升。强化技能人才培养,深化产业工程师学院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冠名班定向培养、高校毕业生技能等级综合性评价改革,推动产教融合,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加快建设市公共实训基地,支持技工院校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推广“技能夜校”培训。落实技能岗位待遇,推动技工强市政策迭代升级,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配套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渠道。
在服务上再优化。强化困难帮扶,健全“用工管家”制度,推动建设区域性人力资源产业园、零工市场,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网格化就业帮扶机制;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强化岗位开发,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见习岗位。优化创业服务,聚焦“五年新增创业十万人”,优化创业扶持政策,推动产业链、创业链、人才链有机融合;开展“创业一件事”改革,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推进项目转化落地;对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给予资金、场地、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项项稳就业举措奔涌而出,助力马鞍山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暖。
聚焦群众期盼,深化“困有所扶”集成改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更是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如,因病长期治疗用药,经济负担重;失业无业,导致生活困难;住房设施陈旧,却无力维修;经医疗救助后,仍需承担大额医药费等等。主动发现困难群众不及时、帮扶政策衔接碎片化的问题。
该如何破解?
聚焦城乡困难群众所思所盼,马鞍山市顶格推进“困有所扶”集成改革,分层分类救助帮扶困难群众,努力让困难群众脸上有笑、眼中有光、心中有爱。
“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了很多,基本生活不用愁了,感谢党、感谢政府!”每当提及受到的帮扶,中岗社区困难群众林女士总是激动万分。林女士患有先天性残疾,丈夫患病去世,儿子也是先天性残疾,生活十分困难。在民政、残联、教育等部门和所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目前母子俩每月可享受低保等补助2000余元。
马鞍山市顶格推进“困有所扶”集成改革,背后有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针对困难群众的不同需求,需要多元参与、多维救助,需要建立更加精准的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机制,在这项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中,马鞍山市紧紧围绕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集成各类救助帮扶政策82项,深入实施弱有所保等“八大工程”,着力打造社会救助“升级版”,帮扶质效显著提升。
改革有力度,惠民有温度。聚焦政策体系提标升级,马鞍山市持续优化政策标准,如天然气补贴、用气补贴实现“双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由寄宿托养、现金发放延伸到上门服务。同时,稳步拓展救助范围,将医疗救助、用气用电补贴等政策的保障范围延伸至“低保边缘家庭”;同时将城镇困难职工群体纳入动态监测;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与防止返贫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实现困难群众“一网监测、一体帮扶”。对重点群体实施优先帮扶。坚持最困难人员优先,对重病重残、失能失智等特别困难家庭建立专门台账,通过推行“12345”工作法(打造一个平台、探索两线合一、实现三网覆盖、强化四级联动、提升五级帮扶),予以优先救助。
在数字时代,以数字赋能。马鞍山市还积极推动民政、人社、医保、残联等13部门31类指标数据共享,监测低收入人口近8万人;全面推行“一次申请、分类审核确认”,整合低收入人口认定为“一张表”;开展社会救助领域DeepSeek运用试点,构建“当涂救助”智能平台,今年5月上线以来服务群众289人次,解决困难群众实际问题49件,政策解答准确率达到95%。
马鞍山市“困有所扶”集成改革已惠及困难群众近8万人,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下一步,马鞍山市将进一步强化“大数据+铁脚板”主动发现机制,形成“系统预警—网格核实—部门联动”的闭环处置流程。聚焦深度帮扶,探索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衔接互补机制,降低因病致贫风险;完善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困难人员需求清单和帮扶力量资源清单,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稳步迈进。
共筑银龄幸福,优质养老服务在身边
让老人能够安度晚年,颐养天年,是“家事”,更是“国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问题更是备受关注。马鞍山市是全省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比重达24.28%。
当“银发浪潮”遇上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如何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已经成为城市治理必须答好的“民生考题”。
从推进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到打造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从医养结合的智慧服务到社区食堂的烟火气,围绕高质量答好“创新之问”,在养老改革这场“民生大考”中,马鞍山市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努力交出一份让老年人舒心、子女放心、社会暖心的“马鞍山答卷”。
坚持高站位推动,凝聚各方合力。马鞍山市积极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制定实施《马鞍山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马鞍山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打造“马上送福”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品牌实施方案》等系列改革举措,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同时,连续多年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纳入市民生工程、民生实事,压实成员单位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破解传统难题,激活社区养老活力。马鞍山市打造的嵌入式养老机构以街道为服务半径,以社区为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嵌入市场化专业运营机构,为社区居家老人就近提供助餐、助医等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让老人不必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专业养老服务。这一模式不仅在城区落地,也延伸至农村地区。
作为一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湖东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集居家照护、日间照料、机构养老等功能于一体,同时还为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助餐、生活照护等服务。“服务中心离我们很近,不仅送餐,还在我们需要帮忙时,一个电话,助老员就能及时赶到。”81岁的沈陇先老人说。
“这里吃得好、住得好,护理员们贴心得很!老伴行动不便,我自己年纪大了也照顾不过来,现在住进来,每周都有市中医院的医生来查房,出门就是医院,子女放心,我们也舒心!”在花山区幸福院康养中心,82岁的王炳荣老人和老伴一边看电视,一边称赞。
老人们的感受,正是马鞍山市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
作为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马鞍山抢抓机遇,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居家和社区幸福颐养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工作获评全国优秀等次,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改革试点优秀案例,全市养老服务工作不断提档升级,“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正逐渐变为现实。
改革探索步履不停、向优而行。“我们将进一步加快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和农村幸福院建设进度,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有温度、有质量的养老服务。”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