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江苏无锡:社区“养老”如何变“享老”?
2024-03-27
来源:无锡日报
打印页面
A

浏览字号

保护视力色: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一首老歌唱出晚年生活的情景,也道出社会对养老话题的关注。纵观无锡市社区养老现状,健身设施遍布,适合老年人的却不多;家庭适老化改造覆盖率明显不足;社区护理医养专职人才匮乏;小区日间照料蓬勃兴起,但服务半径有限……

  面对社区养老的诸多痛点堵点,以家为圆心、社区为半径,如何蹚出更实用、更接地气的经验之路,让“家门口”的“养老”变“享老”?获悉,今年,无锡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时,将适老化改造列入项目清单,“物业+养老”正搭建社区养老平台,在逐步引入市场化服务中寻求社区养老“新模式”。

  硬件不足?

  适老化改造仍需扩容

  卫生间蹲便池改成坐便器,一旁加装“SOS”紧急呼叫按钮,一键就能自动预警,还能“拨通”子女手机;洗澡间增加助浴椅、防滑垫;从卧室到厨房、到大门增加沿墙扶手;连楼梯间也安装了醒目的黄色上楼扶手。近日,走进曹张新村退休教师鲍阿姨的家中,去年改造完成的适老化设施,让老人家里充满安全感。

  “这些改造都是社区、物业帮着联系的,改造后确实起居更方便了,子女们也放心多了。”87岁的鲍老师说。跟鲍老师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新吴区春潮花园的独居老人浦寿珍,去年,一次安全呼叫让儿媳妇紧急发现在家中摔倒的老人,“老人家中这些改造太有必要了,希望能普及。”儿媳妇深有感触地说。

  事实上,能像鲍老师和浦寿珍老人一样享受到家庭适老化改造的老人并不多。不久前,记者来到梁溪区某个正在改造的老旧小区,一片健身区原先破旧的设施被换成了新的儿童滑梯、秋千和攀爬架,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只有一个带滚背筒的单杠。记者随机询问一旁的老人需要什么样的适老化设施,“装电梯、改坡道、加扶手、建一个社区食堂、增加小区公厕、休闲座椅上方能遮雨。”老人们打开话匣子,道出需求,“在小区里带孩子时,想上厕所还要急忙赶回家,对我们老人来说小区公厕太重要了。”

  硬件不足,是老年友好社区的最大问题。家住经开区的孟老伯自称是“新无锡人”,在东北某市退休后,与老伴来无锡帮子女照顾孙女,“孩子上学去了,我们老两口很无聊,小区和附近都逛遍了,建议小区里建个活动室,可以打打球、跳跳舞、唠唠嗑。”

  老龄化加剧催生适老化改造。无锡市住建部门相关人士介绍,去年以来,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适老化改造已成为“必选项”,通过盘活社区资产,利用闲置场所打造老龄化空间,比如北桥社区连片改造规划建设一座集老年服务、老年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社区老年客厅。此外,加装电梯、小区坡道、扶手改造也作为“清单”内容,从事后补短到事前设计,务求从硬件上扩容适老化设施。

  服务欠缺?

  “物业+”探索嵌入式养老

  “年纪大了,子女们也忙,最需要的还是能随时响应、随叫随到的居家养老服务。”谈渡桥社区78岁的吴敏敏说。谈渡桥社区是无锡市中心典型的老旧小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达35%。“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一日三餐、便捷出行、健康检测、紧急救助、日常情感交流都十分欠缺。”该社区党总支书记郑建美说。

  数据显示,无锡市户籍人口的27.18%是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达141万,已步入深度老龄化。调查还显示,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这就对社区养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更考验着“物业+养老”的落地化程度。

  “上午安排老人做早操,也有适合老人的手工、画画、音乐等课程,专业人员还会上门给老人做康复锻炼,早上8点不到就有老人在门口等了。”新安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经理朱梦吉介绍。近年来,社区日间照料兴起,全市108家日间照料中心服务了大量老年人,但由于服务半径有限,很多老年人还享受不到。“物业是小区服务的‘第一人’,亟需物业发挥牵线搭桥作用,打通社区养老‘最后一米’。”去年,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发展“一号议案”的市人大代表张琦说。

  “物业+”探索嵌入式养老。图书架、乒乓球台、书画室,蠡湖一号小区物业服务中心“四点半课堂”+适老休息区把老人和孩子聚在一起,“既带了孩子,自己也能和老伙伴们交流,物业这个服务真不错。”小区业主朱先生说。其实,我市不少物业已在适老化服务上迈出步伐,比如在广益佳苑一期,6元就能在社区助餐点领取一份丰盛的午餐;在五星家园,物业人员更是定期上门为老人量血压、理发,开展关爱义诊、反诈宣传……

  “前景广阔,需求量大,但实际操作并不容易。”某物业企业负责人道出难处,老年人需求有差异,比如,有些愿意居家,有些更愿意集中照料,难以形成批量服务,尤其在老新村里,服务标准提高必然要收取一定费用,这成了横在优质服务前的“坎”,多数老人只接受免费养老服务,购买服务的意识欠缺,这也让不少试水项目难以继续推进。

  市场化是“盆景”?

  社区养老要扩大“朋友圈”

  无锡某养老机构在进驻社区服务前开展过一份问卷调查,有近八成70岁以上老人需要家庭适老化改造,但有超一半需求者不知是否符合免费改造条件,不会申请;有七成60岁以上老人认为社区集中养老场所有必要,但如果要缴费,表示不愿意去。

  “虽然老了,但不希望‘被圈养’‘被养老’,还是希望能自由,在需要的时候有帮助、生病的时候有便捷的医护。”退休10年的原国企职工李华翠说出了不少老人的真实想法。不难看出,市场化养老进社区不能纸上谈兵,什么样的服务是老人们需要的?务必问需于老人,对“症”答题。

  去年,家住滨湖区的李老伯因风湿导致腿不方便,开始长期到夏家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吃午饭,下午在中心活动,看看电视,“都挺好,但是没有专业医生,只能付费做些理疗,要是能安排公立医院医生来坐诊就好了。”他说。

  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为群众所盼。如何协调专职医护人员进社区的数量、频率、待遇?怎样为社区养老场所增加更多专业人才?如何提升待遇留住人才?“只有破解了这些难题,才能真正助推社区养老。”无锡九如城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林峰深有感触地说,从人才培养到专业医护人员流动,都需要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从源头上解决专业医护问题。

  社区养老空间哪里来?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小区想要辟出空间作为老年人室内活动场所并不容易,在五星家园小区,物业将办公用房压缩,腾出一块空地给居民打乒乓、跳广场舞,但在有些小区,闲置空间产权不清,想要重启作为社区养老用房手续十分复杂。

  “要探索‘社区提供场地、企业免租经营、政府适度补助、社会慈善捐助’多方合力形式,拓展‘物业+社区+养老’嵌入式服务模式。”今年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汤沸提出思路。无锡市不少社区和物业企业也在积极尝试,比如,金佳物业打造“颐邻家”品牌,引入第三方专业资源进社区,在适老化改造、助餐、医护等方面更专业;地铁物业在所服务小区牵头搭建“物业+养老”平台,在社区管理中融入适老改造养老服务,真正贴近老人需求,打造老年友好社区。

  “将试点好的‘盆景’变成‘风景’任重道远。”业内人士坦言,社区养老需多方合力,扩大“朋友圈”,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逐个破解难题、汇聚经验、久久为功,让点滴小确幸汇聚养老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