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智能养老“硬件”已到 “软件”如何?
2025-02-25
来源:羊城晚报
打印页面
A

浏览字号

保护视力色:

在2025年广州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广州市人大代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革化教授提出,目前广州在智能化养老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接下来应推动养老服务向智能化、精准化、人性化升级,为全国超大城市应对老龄化探索“广州路径”。

智能化养老设备亮相

近日,DeepSeek火爆一时,人工智能技术(AI)能在哪些方面为我们服务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了解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有不少智能化养老设备亮相、部署。

在此前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智慧养老已经成为了众多养老产品的重要标签。减少坐感疲劳的适老沙发,能舒适安全洗澡的沐浴凳,支持多种卧位变换的护理床,有让长者外出更轻松的可旋转座椅的福祉车,辅助行走的多功能助步车,能实时监测生理数据的智能衣,被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检测的多模态AI系统,自主求救报警的长者看护器……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养老服务向更精准、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行动不便、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先进康复护理及智慧无障碍的产品也备受热捧,在家中有对坐轮椅的长者十分友好的无障碍电动高度可调厨房灶台;出行方面有能发出激光镭射信号的助步车,确保长者出行便利与安全。

养老院已部署AI设备

据广州市老龄办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广州市户籍人口1056.61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4.7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9.38%。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也在增加。有养老从业者表示,智能化养老或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不少智能养老设备已经部署。在广州,部分养老社区通过可穿戴设备开展智能健康监测,实现远程健康管理;一些养老机构引入智能护理机器人,协助老年人完成日常护理;还有基于语音识别技术开发的智能交互系统,帮助老年人获取养老服务信息。

在广州祺美颐养中心,床头,智能生命体征监测仪时刻守护长者安全。检测仪可以实时监测长者的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和睡眠情况,还能针对长者的身体异常情况进行报警。智能生命体征监测仪作为毫米波雷达,相比手环、手表等传统的养老设备有显著优势,可以实现7×24小时的无感守护,不影响长者的作息和睡眠,不对生活造成干扰。

卫生间是长者容易摔倒的区域,跌倒监测雷达成为了“智慧守护”。该系统会对人体躺在地上的姿态进行识别,一旦长者出现跌倒、晕厥等情况,雷达发出警报,为组织施救争取时间。

智能化养老有何痛点

张革化认为,目前智能化养老仍处于起步阶段。普及率低、操作复杂、老年人接受度不高、数据整合与共享不足,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尚未打破,影响了服务的精准性和连续性;专业人才短缺,既懂养老服务又精通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

祺美颐养负责人表示,目前智能养老设备在监测等方面已经可以胜任,但在服务方面还需要继续进步。首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对个性化服务要求很高,目前很多服务型智能设备难以满足养老的应用场景,设备对长者的需求难以做出即时反应。其次,智能辅助设备大多采用语音识别,不少长者都存在普通话发音不准、口音偏差等情况,与智能设备交互困难。此外,长者在养老过程中不仅需要身体方面的照料,更需要情感层面的陪伴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目前智能设备在相关方面还难有作为。更重要的是,如果智能服务长者的过程中出现意外,责任难以明确,需要相关机构对智能设备的使用进行进一步立法保障,智能养老才能放心推进。

他表示,目前养老机构最“头疼”的工作并非日常照料,而是对体力要求较高的工作,如对失能长者的转移等。希望相关设备的研发、制造企业可以更多考虑使用场景,解决养老机构最棘手的问题。

“目前智能养老设备在数据整合等方面还存在壁垒。”中国太平·木棉人家总经理刘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广州养老机构部署的智能设施多为单个设备而非系统,不少智能设备间存在数据壁垒,缺乏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使用起来并不“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