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并回答媒体记者与网友提问。
媒体提问:重庆如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老百姓就近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如何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 张维斌:重庆作为超大城市,医疗资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明显。“十四五”期间,我们围绕“大病不出市、一般病在区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更加贴近老百姓,下沉到基层。
①市级筑高峰,加快建设国家和市级区域医疗中心
目前已经成功创建儿童、精神2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另外有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正逐步建成投用。
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8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443个、市级专病诊疗中心44个,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创伤等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市。
②区县层面我市立足补短板,着力增强区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
组织19家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组建18支市级医疗队开展常态化巡回医疗,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的三级医院数量由过去的8家增加到目前的26家,16家县医院服务能力参加评估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一般病在区县解决。
③在基层这个层面我们立足于强网底,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从2020年的1.98万个增加到了目前的2.27万个,接近90%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
目前已经建设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32个、社区医院86家,这些机构已经基本达到二级医院的服务能力。
建立卫生人才梯次帮扶机制,帮助基层新建特色科室330个、开展新业务新技术3021项,重点强化了老百姓所急需的儿科、康复科、中医科、血液透析等科室,实现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④社区这个层面我们重点是优服务,当好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聚焦“一老一小”等群众高频共性需求,大力发展社区医养、社区托育、家庭病床等服务。
一些区县还探索建立了社区医护资源调度平台,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以通过“点单”的方式,获得送医送药、上门护理等相关服务。
让老百姓看病更省心、更舒心,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重庆连续3年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①就医更便捷
全市三级医院已普遍建立预约诊疗制度,广大市民可以通过电话、网站、医院公众号等多种方式预约就诊,同时不少医院已经能够精准预约到30分钟以内,尽量缩短患者门诊等候时间。
建成互联网医院117家,数智“云医”应用推动常见病复诊的互联网就医问诊、处方流转、医保报销、药品配送到家全流程贯通,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够完成看病就医、药品直接配送到家的互联网服务,互联网诊疗服务量由2020年的5万人次增长到今年的350万人次。
②流程更优化
全市公立医院普遍设立了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住院“一站式”结算中心,超九成的医院可以提供门诊自助服务。
198家医院、2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门诊延时服务、夜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7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提供周末免疫接种服务,方便上班族和有需要的市民能够在夜间或者周末就诊、带孩子打疫苗等等。
③诊疗更高效
大力开展微创手术、日间手术服务,目前已有708个病种纳入日间手术范围,患者当天做手术、当天或者第二天就能够出院。
④服务更暖心
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106家,在门诊和病区大力推进适老化改造,设置无障碍通道、安全扶手,在卫生间及病床床头配备一键式紧急呼叫装置等,让老年人就医更安全、更便捷。
在13家医院试点开展免陪照护服务,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照护服务。
媒体提问:重庆如何满足“一老一小”的健康需求?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市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畔:
“一老”方面,重点围绕老年人多元化健康需求提供服务。重庆市老龄化程度深,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01万人。
重庆加快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成老年医院10家,80%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
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81家,医养床位达到4.8万张,引导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近2千对,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医”“养”结合服务。
在全市设置67个心理关爱点,免费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关爱服务。
把65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和预约转诊、药学、长期处方等服务。
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的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7%,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
“一小”方面,不断提升儿童健康服务保障能力。深入实施了儿科服务年行动,建成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全市1942家医疗机构可以提供儿科服务,超过95%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儿童常见病服务,在每年的秋冬季流感高峰期,通过分级诊疗来满足儿科医疗服务的需求。
联合6个部门印发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由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占比显著降低。
连续4年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民生实事中,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治、青少年近视率呈下降趋势。
此外,重庆还深入实施了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全市疾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市和所有区县均成立了疾控局。全市建成二级甲等以上区县疾控机构31家,区域性疾控中心1家,市疾控中心检验检测项目从2020年的1488项提升至1615项,检测能力居西部前列。
媒体提问:重庆如何提供更好的托育服务供给?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赵勇:托育服务指的是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社会化的照护,目的是为了减轻家庭、特别是双职工家庭的照护压力,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十四五”以来,重庆加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让更多家庭“方便托、放心托、实惠托”。
①托位更多、也更方便
实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7.4亿,支持96个托育项目建设;市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提供普惠托育服务的机构,按照不同的班型和收托婴幼儿数,给予每年每人700—900元的运营补贴,降低机构运营成本,推动托育服务“降价提质”。
目前,全市托育机构已达2600多家,提供了14万个托位,42%的社区内都建有托育机构,不少企业也办起了自己的托班,职工上班、带娃可以两不误了。
②服务更专业、更全面
推动“医育结合”,每家备案的托育机构都有签约的医疗机构,免费为婴幼儿提供健康体检、科学喂养等13项服务。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全市7所本科院校、95所职业院校开设托育相关专业,现有在校生2万多名。已经有2.7万人通过保育师、育婴员等职业认定。
③家长更了解、更信任
发布家庭照护核心信息80条,将婴幼儿照护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每个区县都建立有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为家庭提供科学养育指导。
社区经常性举办“托育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带孩子一起来亲身体验和实地感受。
联合多部门开展安全监管,市财政还统一给所有备案托育机构购买了综合责任险,让机构安心、让家长放心。
此外,重庆市中医药服务能力也整体提升。2024年,全市中医药人员已经达2.97万人、中医总的诊疗量已经达到4892万人次,这些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了29%和57%。
媒体提问:针对重庆人喜欢重麻重辣重油的饮食习惯,有没有针对性的健康引导举措?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胡宇峰:“十四五”以来,重庆市坚持预防为主,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让健康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①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
构建权威健康科普体系,组建涵盖20个专业组、490名专家的健康科普专家库,打造“每周好医声”等健康科普品牌,累计受众超1000万人次。
创新科普形式,开通“健康中国川渝号”系列健康列车,评选重庆健康形象大使、青少年健康科普小达人,有效调动了行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积极性,主动关注健康、学习健康知识并付诸行动的社会风气逐步形成。
②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
开展“体重管理年”行动,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为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指导。
特别是针对重庆居民普遍重盐重油喜辣的饮食习惯,实施“三减三健”行动,即减盐、减油、减糖,倡导居民养成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
2024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49.57%,比2020年提高1.92个百分点。
③重点病防控成效明显
大力实施慢病防治专项行动,建成国家级慢病防控示范区25个,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由2020年的38.08%提高到46.74%,提前完成2030年目标。
加强职业卫生与健康保护,组建职业健康管家团队320个,签约企业1360家,惠及劳动者19万人。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提升了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全市建成精神卫生机构138家,80%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有精神(心理)科门诊。
开通运行“12356”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服务。
还开设了89个睡眠门诊,为受睡眠困扰的人群提供诊断治疗和健康干预。
网友提问:大医院专家号能否实行实名制锁号?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胡宇峰:为了方便患者就医,目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推出了多种渠道的预约挂号方式,总体来说普通号源是比较充足的,网友提到的挂号难,主要是指挂大医院的大专家号难。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持之以恒提升能力、加大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也倡导患者要合理就医、分级诊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把稀缺的专家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同时,也将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①继续全面推行实名制挂号,患者需凭身份证、医保卡等有效证件挂号,确保“一人一号、人证相符”。
②强化技术手段,通过升级医院挂号系统,强化数据监控、技术反制等措施,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身份或者是技术手段批量抢号。
同时联合公安等部门,加大违法线索查处,严厉打击非法抢号行为。
③推动号源下沉。将整合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号源资源,建立完善市级“号源池系统”,并将不低于20%的预约号源作为家庭医生专用号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由家庭医生初诊后,将疑难重症患者精准转诊至上级医院,避免“小病抢专家”。
④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增加专家线上出诊频次,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网友提问:如何增强和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市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畔:近年来,基层的就医环境、体系布局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下一步,重庆将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重点解决“三个缺”的问题。
①解决基层“缺人才”的问题
继续开展刚才提到的“市聘县用、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的人事改革,每年从市级、区县级医院下派医疗骨干分别不少于200人和1000人,同时加强培训基层紧缺实用人才1000名,既让上级医院的专家到群众家门口服务,同时也帮助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
②解决基层“缺设备”的问题
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两重”“两新”支持政策的契机,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更新,满足日常诊断治疗的需求。
③解决基层“缺技术”的问题
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把市级、区县级的优质医疗资源有组织的下沉到基层,针对多发病、常见病和外转病例较多的病种,有针对性地去优化专科设置,推广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等服务,加强市、县、乡联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服务。
同时也要在基层推广医学智能辅助系统,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辅助诊断,提高基层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