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厦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养老不离家 最美夕阳红
2016-07-05
来源:admin
打印页面
A

浏览字号

保护视力色:

  当前,老龄化社会正大步走来,厦门市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人占29.8%,老龄化程度为14.1%。如果没有更加多元的选择,在不久的将来,去哪儿养老、怎么养老的问题,必定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在破解养老重难点问题上,厦门市从未停止探索。近年来,厦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建设全市性养老信息化平台,在条件相对成熟的社区试点居家养老服务站,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服务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无偿、低偿地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老年餐桌、医疗康复、教育学习、文体娱乐等养老服务,并运用“互联网+”,构建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优质平台。

  “退休以后没事做,儿女工作又忙,要不是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真得闷出病来。”6月29日,正在思明区厦港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跳舞的郑丽珍老人说。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郑丽珍一样的8345位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把这里当作他们安度晚年的“幸福驿站”。

  助老员入户

  服务精准老人舒心

  “松钊啊,昨天我牙痛死了,你看,现在脸都有点肿。”“是有点儿,现在疼得还厉害吗?不然我下楼给您买点消炎药。”

  6月29日早上11点18分,李松钊和杨文峰两名社区助老员走进禾山社区龙湖花园30幢602室,例行为今年70岁的陈秀虾量血压,并询问了老两口近一周以来的身体状况。“我老婆子每次看到他们,眼神都‘活’了。”陈秀虾的老伴陈国良说。

  如此亲密的景象,折射出现代老人生活质量与精神世界的落后和缺失。就拿陈秀虾夫妇来说,从龙海搬迁到厦门居住已经近三十年了,却连几个著名景点也很少去,独有一女的他们,也不能指望忙碌的女儿常回家看看。

  2015年4月,厦门在全省率先成立厦门市市民养老服务中心,其中的“助老员制度”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陈国良们”的难题。厦门先在思明区厦港街道、湖里区禾山社区等8个社区试点,为每个社区配备至少2名助老员,为社区老人专职解决助餐、助医、助洁、助行、助浴、助急等居家养老问题。助老员也可以协调协助加盟服务商、志愿者、爱心企业等提供上门服务,这意味着许多在城市角落生活的老人也将被服务覆盖。

  像枋湖花园独居张老伯遭遇车祸,社区助老员接到信息后第一时间就赶到医院,帮助老人联系其家属,并根据家属需要联系养老照料的相关优惠资源;禾山社区苏老伯一家生活困难,助老员便带领志愿者上门为苏老伯家做义务保洁服务……据了解,助老员制度年内计划推广到岛内两区和岛外各区主城区的村、居,2017年将推广到全市。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试点社区还进行了“自我造血”的补充。禾山社区从2014年开始就采用“三社联动”(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依托、社工人才为骨干)运行机制,打造“开心养生堂”“一个人的剧场”“有营生活”等系列居家养老服务品牌,还链接社区内爱心商家,在重阳节、春节等特定节日为困难老人提供爱心餐桌,每周为困难老人提供222份的爱心早餐,为他们的生活兜底。

  接下来,禾山社区还将与禾山街道卫计办共同为社区老人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具体内容包括,为签约慢病患者的家庭成员提供干预服务、为80岁以上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免费提供每年一次的上门出诊服务、为慢性病人和65岁以上老人提供定期检查等服务。“另外,家庭医生还会与助老员互动,传授助老员一些病人发病时的处理方法,”禾山社区党工委书记林银玲说,“‘医养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能让老人获得更舒心,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运用互联网+

  专业实惠儿女放心

  去年,家住思明区的87岁老人陈玉峰配备上了智能血压仪,每月只要支付1元的使用费,她患有高血压但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的难题就轻松解决了。

  通过智能血压仪,陈玉峰老人每天血压的测量结果都会通过“i欢孝”手机APP实时传送到厦门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可实时监控,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其健康状况,将监测数据和分析报告即时发送至其子女的手机APP。“如果血压高了或两三天没测量血压,客服人员就会打电话咨询,儿子也会知道,晚上急诊还有陪诊服务。”陈玉峰说。

  与“空巢”家庭类似,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上班族因为工作无暇照顾老人,也普遍面临奉老难题。2014年,厦门被确定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和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信息化平台建设被提上日程。同年4月,厦门在全省率先投入使用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承接和协助民政部门进行社会化养老服务。

  这一平台高效整合了全市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以信息化和智能化呼叫服务为核心,打造线上、线下互联互动的养老“O2O”新模式。平台开发的手机App“i欢孝”可与多种智能终端相结合,为老人建立健康数据档案、健康分析报告等,让子女随时打开“i欢孝”即可了解父母健康状况。这意味着,下载“i欢孝”,老人可享受到家政、健康建议等服务,子女则通过APP随时对父母健康进行实时监测和及时报警,为紧急救援提供良好保障。

  与“i欢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还推出了智能腕表、跌倒报警器等设备,它们都可以实时、主动监测老人身体情况,实现紧急救援“一键通”,让子女全天候了解和掌握家里老人的活动信息、健康信息、位置信息等。如果老人出现意外跌倒、身体异常等危险情况,系统将自动报警定位,并与呼叫中心、社区助老员、老人亲属、120等实现联动紧急救援。

  这个“高大上”的养老信息化平台,老人使用起来会不会有难度?考虑到老人的接受能力和使用习惯,在平台投用的同时,厦门在全省率先开通了“12349”养老服务专用号。“12349”热线与养老信息化平台连通,24小时接听来电。老人有需求时,只需拨打12349告知平台,平台会根据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安排社区助老员或各类加盟服务商直接承接服务。

  扎根“朋友圈”

  亲友相伴老人开心

  踮脚、旋转、后仰、再旋转……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名62岁老人能够跳出如此优美的舞步。6月29日,厦门室外最高温度达到36度,家住福海社区的郑丽珍却依然准时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许多社区老年朋友们一起跳舞唱歌。

  有专家认为,居家养老是经济高效的养老服务方式。如果养老服务能以居家为基础,用社区做依托,组织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将养老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不仅减轻了失能老人家庭负担,养老服务资源的配置也更为高效。

  厦港街道辖区面积1.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7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8345人,约占街道总人口23%。针对这样的情况,2014年11月20日,依托于社区的厦门最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投用,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

  中心委托中心理事会统一管理,社工机构抓运营、爱心工作室促协作、志愿者共同参与的运作模式,让“社会管理减负、社会矛盾减少、财政支出减轻”。同时,中心敞开大门接纳群众建议,引进爱心企业,为辖区人口近1/4的老年人、残疾人等无偿提供生活照顾、文体培训、日间照料、身体保健、休闲娱乐、咨询服务等六大类31项服务,截至今年5月,共计服务居民50151人次。

  “老人如果离家养老,就相当于老树拔根,这会加速老年人的衰老,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就会逐渐消减。”厦门市市民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刘方晓如此认为。而在厦港街道养老中心,老人们普遍反映“幸福感增强”,这与老人没离开熟人圈子,不易产生孤独感有很大关联。“中心就像我们的一个‘据点’,老年人需要自己的朋友圈,人熟是宝。” 郑丽珍说。

  事实上,社区居家养老也带来了“蝴蝶效应”,许多老人发挥余热,帮助社区其他居民。厦港街道80多岁的庄建金老人就在中心设立了工作室,专门为居民免费补鞋;居民庄美娇也把所在社区的腰鼓队带到了中心,更无偿提供超过20个腰鼓给社区居民,带领中心的成员一起打腰鼓,丰富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