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法制标准缺失 专业程度有限 供需矛盾突出 需进一步加强家政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2023-03-16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
打印页面
A

浏览字号

保护视力色:

家政服务行业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行业。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降低生育成本、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当前,家政服务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产业分工逐步细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逐步成为“调结构、稳增长、促就业、优民生”的朝阳产业。但从近期的社会新闻和行业调查报告来看,家政服务行业出现了一些阶段性问题,比如法制标准缺失、专业程度有限、供需矛盾突出等,阻碍行业健康发展,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未来要积极运用信用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着力完善家政服务制度规范,创新信用监管与信用核查机制,探索跨区域家政服务信用共建,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有效有针对性的优质家政服务。

一、家政服务产业发展前景向好

2022年8月,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婴幼儿无人照料是阻碍生育的首要因素,城市中超过1/3的家庭有托育需求,但供给明显不足。”同时,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按照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跟老人的比例1比20算,养老护理员缺口在1000万人左右,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家政行业是托育养老服务的重要承载,据不完全统计,家政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776亿元迅速增长至2021年的10149亿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少子化等社会趋势的影响,以及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要求、三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家政服务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大有可为。从社会发展、政策导向、产业规模、市场需求上看,家政服务将有较大可能成为未来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型产业。

(一)家政服务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受内外部影响受到较大阻力,但在经济增速减缓的背景下,家政服务行业依然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根据相关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家政服务市场规模已达10149亿元,较2015年增长4倍左右,并预计到2023年增至11641亿元,家政服务市场已进入万亿级市场行列。家庭对家政服务需求逐渐强烈,2022年有93.8%中国消费者使用过家政服务,尤其对“养老”和“托育”服务有广泛需求。作为重要的民生行业,在政策扶持行业规范化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市场对家政服务需求增加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未来我国家政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二)家政服务市场主体以中小企业居多。作为朝阳产业,家政服务企业的成立年限普遍较短,总体呈现“年轻”状态。据不完全统计,家政服务业注册企业总数近五年大幅增加,从2015年的25.62万家增长至2021年的261.70万家,增长了921.47%。其中,成立年限在1年以内的企业占比2%,5年以内的企业占比51%,5-10年的企业占比30%,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约17%。从注册资本上看,家政服务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小于100万的企业占比约62%,100-200万的企业占比约为13%,200-500万的企业占比约为14%,大于500万的企业占比约为10.8%。

(三)家政服务成为吸纳就业的新型蓄水池。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家政服务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稳定提高,据商务部测算,2021年中国家政服务人员数量已达376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量的8%,其中有90%的人员来自农村地区,是保障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由于家庭对母婴服务、养老服务、家庭服务等需求日渐增大,家政服务岗位缺口成为困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2022年人社部发布的第一季度“最缺工”职业前十名单中,家政服务行业占据两席。同时,家政服务行业薪酬逐年上涨。根据相关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57.2%的家政人员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其中,月收入在7000-9999元的家政从业者占比最高,达26.5%,2021年平均薪资约为9600元。因此,从远景上看,未来家政服务市场将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为我国扩大城镇就业容量、丰富就业岗位和灵活就业渠道、提升就业岗位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四)数字化将成为家政服务发展趋势。伴随着“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多样,“互联网+家政”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根据相关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8至2021年间,家政服务用户的线上渗透率从47.8%上升至80.2%,家政服务消费预订线上化趋势明显。同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互联网家政平台月活跃用户规模达2919万人,线上需求已成为家政服务行业重要的需求来源。家政雇主用户的线上化需求正在倒逼家政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从目前市场上看,“互联网+家政”已形成“B2C直营”、“B2P2C经纪人”模式、“B2B2C”模式等,各类家政服务企业正在依托卫星定位、大数据智能匹配、数据库管理等技术,实现家政服务数字化运营、数字化获客、智能客服等数字化服务功能。

二、现阶段家政服务行业发展存在的阶段性问题

作为新兴朝阳行业,家政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并呈现规模化、专业化、数字化等多种特点。但由于产业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仍存在监管办法和标准制度缺失、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滞后、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阶段性问题已逐步成为困扰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监管办法和标准制度缺失,家政服务规范发展滞后于市场需要。近年来,为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诸多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等,并建立了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牵头的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但总体来看,家政服务监管和服务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方面,地方开展了积极探索,上海、营口、温州等地出台《家政服务条例》,仍面临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缺失问题;在行业标准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0月,我国共发布家政服务业相关标准351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0项,地方标准206项,团体标准142项,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严重缺失,也反映了当前全国层面家政服务行业协会建设远滞后于市场发展。客观造成家政服务行业收费不规范、服务不标准、员工准入门槛不统一等问题。

(二)家政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滞后,家政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不高。一是家政服务以家居保洁为主。对家政服务企业所从事细分领域上看,传统家居保洁服务是家政使用最高的场景,占比54.9%。搬家、母婴护理、家装保养,分别占比28.4%,26.0%,22.8%。为顾客提供“简单劳务型”服务如煮饭、洗衣、维修、保洁、卫生等的家政服务企业仍然占大多数。而从事母婴护理和婴幼儿托育的“知识技能型”服务的家政服务机构相对不足。二是高端家政服务人才有限。调查显示,家政服务员90%为进城务工妇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被调查的人当中,17%“从未参加过培训”,63%“只接受过一次培训”,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不足10%。三是家政服务人员存在失信风险。根据一项对77479名家政服务员的调查显示,有3380人存在不良警示信息评价,其中甩单和假证最为突出,分别占23.18%和13.3%,有1.98%的家政从业人员身份认证失败(即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不一致),有1.55%的从业人员存在失信被执行人记录。从业人员背景风险及工作经历造假、隐瞒个人信息、偷盗、旷工或擅自离岗、打虐看护对象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家政服务质量达不到用户期待,群众对家政服务存在信任缺失。现有家政服务质量与用户期待有较大差距,根据相关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家政服务行业中有41%的用户与家政人员有过纠纷,其中有55%纠纷为服务专业度不足,51.1%的纠纷为家政人员态度不佳。传统家政服务获客渠道多来源于老客户与新客户的“口口相传”,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家庭雇主首次选择家政服务主要来源于用户评价口碑(94.3%)、家政平台知名度(92.7%)、朋友家人推荐(88.5%)。近年来,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多发生负面舆情事件,包括服务质量存疑、劳务纠纷频繁、恶性事件社会影响大、企业深陷巨额亏损等。对于服务质量不满意和企业存在负面舆情导致群众对家政服务企业和人员的信任程度不高。

三、加快推动家政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推动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就业、拓宽经济增长新蓝海、保障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一)加快完善家政服务法律法规体系。加快组织各级政府部门研究起草“家政服务条例”。健全法律法规建设,健全家政服务行业基本规范。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工作机制建设,完善各级政府部门协同共建机制。遏制家政服务领域非法合同、非法劳务外包、恶意欠薪等违法失信行为,保障家政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明确相关纠纷责任,强化劳动纠纷、用工问题、安全责任问题等纠纷的处理规则,规范家政服务行业责任划分原则,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开展家政行业信用标准化试点工作。现阶段,我国家政服务标准以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居多,尚未形成行业标准。未来,要持续加强家政服务行业标准建设,将家政服务成熟领域的团体标准或地方标准推动上升为行业标准。支持家政服务龙头企业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加快围绕居家保洁、维修服务、家庭烹饪、月嫂、搬家等成熟领域制定行业标准,鼓励地方或企业对养老、托育、家教、心理服务、家庭医疗等新兴领域率先形成地方和团体标准。加大家政服务行业协会建设,鼓励行业协会牵头标准制定工作,形成基本完善的行业自律监管机制。探索家政服务国家标准建设,以成熟的家政服务规范支撑制度设计,支持地方在家政服务评优评先等创建工作中加大先进标准规范的推广。

(三)面向市场主体建立家政从业人员职业信用管理与核查机制。探索形成家政从业人员职业信用管理机制,建立面向家政服务行业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目录,构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背景调查和资质核查机制。加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的归集与共享,推动商务、公安、市监、发改等部门系统共建,建立比较完善的家政行业职业信用大数据服务平台,强化从业机构和人员职业信用管理及重点机构信用监测管理,在依法依规前提下向市场主体开放家政服务人员信用核验结果。建立家政服务行业信用大数据风险监测机制,依托各类行业管理、风险监测等应用场景推动家政服务市场信用信息融合共享,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市场价格监测、行业风险评估、舆情监测、职业人群信用管理等服务功能,助力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四)推动家政服务区域化发展和跨区域互认。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经济发达、家政服务需求较为广泛的区域,率先实现家政服务地方法规标准、信用数据共享、信用核查结果、家政职业评价体系等重要评估内容互通互认。支持从“数字家政”角度出发,探索从国家层面建立公益化数据服务系统,支持省市层面建立区域共享、市场共用、便企惠民的家政信用服务平台,完善查询、获客、反馈、评价、权益保护等服务功能,实现家政信用核查、信用评价等机制在平台的互认共用。鼓励各劳动力输出大省率先在家政服务领域建立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诚信管理体系,探索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共享和权益保护制度的设计,实现家政服务人员和从业人员信用核查报告“双输出”。

(五)优化普惠与市场兼具的家政服务供给格局。推动家政服务实现公共与市场供给的差异化布局,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探索将养老、托育、看护等家政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由养老保险、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基金统筹安排。依托各级社区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家政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养老、托育、看护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养老托育等行业人才职业队伍。支持各地积极探索家政服务产业集群建设,优化家政服务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建设,着力壮大家政服务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引导国有资本扶持家政服务中小企业,引导市场逐步细化家政服务企业的专业服务领域。发动社会及市场力量健全完善家政服务价格标准和服务内容,依托信用监管手段解决家政服务行业收费问题,助力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