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常见问题

那些以母为名的中药
2025-05-06
来源:
打印页面
A

浏览字号

保护视力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许多中草药以“母”为名,盘点这些中药名,在细煮慢熬中识药性、品人生。

知母 别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等,为天门冬科知母属多年生草本的干燥根茎,喜温暖、向阳而生,耐寒也耐旱,可在北方田间越冬。有毛知母与知母肉之分,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常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南宋爱国重臣洪皓深谙知母的药性,由此想到了家国和母亲。他出使金国被扣,长达15年,其间作《集药名次韵》:“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诗中巧妙地嵌入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没药、白头翁等中药名,表达了诗人爱国怀乡思母之情。

贝母 为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似百合大而美,地下鳞茎供药用。《本草经集注》称其“形似聚贝子”,故而得名。按产地不同,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伊贝母,药性、药效略有不同,前两者常用,具有止咳化痰润肺、清热解毒散结之功,较有名的中成药如乌贝散、川贝枇、复方贝母片等。其散结解郁之效向为古人所熟知,《诗经·鄘风·载驰》云:“陟彼阿丘,言采其蝱。”“蝱”与“莔”(读音皆为méng)通,即贝母,意为女子登上山冈,采摘贝母草解烦忧。《本草纲目》中云:“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故《诗》云,言采其莔,是也。作诗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今用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信矣。”

益母草 古称蓷、茺蔚,又名坤草、益母蒿、红花艾、野天麻、灯笼草等,为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夏秋季开红花,层层叠高,植株呈塔形。其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膀胱经,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等功效。因其妇科多用,故有“益母”之名。明代大儒陈献章作《益母草》赞之:“有草人不识,弃之等蒿莱。时来见任使,到口生风雷……一物具一周,神功不可猜。佳名夙所慕,广济真天才。”清代诗人、医家赵瑾叔在《本草诗·益母》中赞道:“茺蔚何缘益母名,女科专用自分明。”益母草还有美容养颜之功,“益母草泽面方”为武则天所御用,后被《唐本草》收录。

母丁香 丁香有公母之分,公丁香又名紫丁香,“花开不结实,徒冒丁香名”,但其香气浓郁,入药以花蕾干制而成;母丁香又称鸡舌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暴心气痛、胃寒呕逆、风冷齿痛、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等症。古人将未开的花蕾称“丁香结”,古诗词中多喻愁结不解,如唐代李商隐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煜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北宋张先说它“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等等。

珍珠母 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蚌科动物三角帆蚌或褶纹冠蚌的贝壳。去肉洗净,干燥,生用或煅用,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惊安神之效。较有名的药方为《珍珠母歌诀》:“珍珠母丸归地参,犀沉龙齿柏枣仁。朱砂为衣茯神入,镇心潜阳又宁神。”

此外,还有母菊、母草、云母、黄花母、火炭母等。这些含有“母”字的中药名,给人以亲和、温馨之感。母爱如一味中草药,疗病又宽心,需要时时珍藏,慢慢品味。